见即可得: 交易的全部就是等待

  • 2025-07-22 07:03:41
  • 880

“交易的全部就是等待,在市场上你只需要坐着,一直等到看见钱掉到墙角,你要做的是起身弯腰捡起地下的钱,然后回到椅子上坐下。这就是交易的全部。”

多年前,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如今又是另外一种感受。

1,交易的三个阶段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经历了三个阶段。

✓看山是山

刚开始的时候,我把这段话视为经典。投资就是要有耐心,所以我持仓喜欢硬扛,想赚大钱,要抓大趋势,有错误了,我也不肯认。

直到被市场碰的头破血流,我才开始醒悟。明明我都有耐心,不再频繁交易,但还是无法逃脱亏损的结局。交易的周期越长,亏损的时间成本越高。

后来,自己反思,我不知道市场的趋势,凭什么该我来赚钱的?投资讲究的是确定性,应该要通过研究来获得局部的确定性优势,这才是投资胜利之道。

投资本质是一个博弈,不管是股票还是期货,本质上都是认知或资源的变现。如果没有资源,那就强化认知。

✓看山不是山

经过了第一阶段,我就开始学习,各种知识,试图把事情搞清楚。我不再把那些所谓的名言视为准则,我选择自己探索。

至少,给自己的目标是,哪怕亏损我也要做一个明白鬼,而不是稀里糊涂被人剥头寸的傻瓜,或者是手续费的贡献者,金融消费者。

我开始根据各种信息和逻辑去预测行情,不断的预测,不断地验证与实践。

但,最后,我还是亏了。大多数情况下,明明我都看对了,却亏得血本无归。

反思以后,我发现自己太随意,50%的把握也开仓,开仓以后,心态会发生变化。明明很有把握的事情,似乎又变得患得患失。

然后,我又回想起来当初那句话:坐在那里等。

✓看山还是山

我发现,原来这句话里面最重要的关键词是看见,而不是等待。

如果我们把商品价格波动的规律搞清楚,并找到一些可以作为信号的指标,那么我们就能够清楚的看到经济是如何进行波动的,以及我们当下所处周期的位置。

这个时候,捡钱,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的做法。

但,这个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位,任何确定性都是相对的,我们需要等到自己能够有高把握性的机会出现,在高胜率的时候出手,这才是等待的本质。

不过,你必须先看见,再谈等待,否则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2,瞎:价格机制为何会失效?

怎么才算看见呢?

我觉得首先得要知道这个品种的特性,比如供给的来源,集中度、产能扩张周期、成本、替代品的情况,需求的特征,包括需求弹性,周期性、季节性等等。

然后,至少要知道过去为什么涨/跌,现在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多头是怎么想的,空头是怎么想的。然后,站在胜率更大的一方。如果还不清楚,就站在旁边等等事情变得更加明朗。

实际上,聊到最后,大家就会发现,股票和期货最终的投资逻辑都是一样的,不懂不投,在研究的确定性中营造局部优势,通过杠杆放大确定性。

但,问题又来了,把多空双方的立场,都搞清楚了以后,我们如何决定自己应该站在哪一边呢?

我想,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得先想明白,市场为什么会产生错误的定价,也就是说价格机制为何会失效?因为只有当市场出现了比较大的错误定价以后,才可能会有比较大的空间。

✓惯性思维

当价格上涨和下跌以后,就会有各种解读的声音出来,帮助市场澄清趋势,可是这往往又会导致另一个极端,极端多头转向极端空头,忽略了价格变化所带来的其他新的变化。

比如,当焦煤过剩的内部消息不断被传出来,焦煤的价格不断下跌,甚至跌破了700元大关。供给过剩,和需求偏弱都是事实,也没有改变。但,低价会迫使供给面做出一些改变来减少亏损。

✓矫枉过正效应

当一个市场处于供给过剩或者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价格一定会走向极端,而不是均衡,因为只有极端的价格才会迫使供需双方做出实质性的变化,以扭转供需格局。

决定企业最经营终决策的是价格乘以时间,价格越极端,扭转供需的速度就会越快,时间越短,这就是矫枉过正效应。《商品极端价格预判: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投机性力量

在多空之间,有一群人,专门做投机,他们不管多还是空,当有空头趋势的时候,他们就会加入空头的一方,当有多头趋势的时候,他们就会加入多头的一方,这股力量不容忽视。他们没有信仰,只跟随趋势。

因此,这群投机性的力量会放大价格的短期波动,同时也带动现货价格上涨,形成正向或者是负向反馈,相当于给价格上了杠杆。越是价格极端的时候,投机性力量越强。

✔信息不对称

虽然我们一直说价格反映一切,但在一定的时期内,信息不对称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当某些个体占据决定性位置的时候,尤其如此。比如2023年,远兴能源的纯碱产能何时落地?公司内部的人就会有巨大的信息优势,想必当时靠这个赚钱的绝不是少数。

✔宏观不确定

供给端实际上比较好确定,因为供给的扩张是需要时间的,但需求的变化往往是瞬间的,市场对不同需求前景的预期,会对基本面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

而宏观的不确定性是所有因素中,最不确定的,哪怕你是一个经济学大师,也很难准确的去判断未来的需求变化方向。

✔成本坍塌现象

很多人喜欢用成本去衡量一个商品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往往就想要做多,但是商品的成本往往是可变的,这就会导致很容易出现成本坍塌的现象。比如上半年焦煤的价格大跌,钢价也跌了,但反而从亏钱变成盈利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气候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等等。但是,不要紧,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真的完全了解。只要保证我们是相对比较早的认识到,且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即可。我们不需要每一题都做对,就可以得到60分。

3,明目:如何发现机会?

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中,我们如何去发现潜在的机会呢?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看过的一段采访,著名的科学家何泽慧女士与钱三强先生的发现了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在国际科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何泽慧女士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可是当记者问:“您是怎样发现四分裂的过程?”她回答:“这很简单,看见了就发现了,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好东西,除非你一天到晚都不动脑筋。”

这句话给我了相当的启发,也就是说,发现并不是一件那么困难的事情,重复的研究,掌握一定的方法,一定会有所发现。这里面,就有一些不太容易变化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未来的走势。

✔价格波动机制

当供给出现过剩的时候,一定会通过降低价格,让落后产能出清,先进产能扩张,由此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同样,当供给不足的时候,一定会通过涨价,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产。

我们如何去衡量价格的底线呢?价格底线很好判断,工业品看现金流成本,农业品看天气,价格上限,一看供需缺口的大小,缺口越大,上限越高,二看产能扩张的速度,扩张得越慢,价格空间越大。

当一轮上涨行情过去,几乎一定会过剩,因为投资者需要提前扩产,由于扩产的时间比较慢,等到供给不足再扩产已经来不及了,利润都让别人吃了。而且,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反而越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内卷中活下来。

同样的道理,在过剩周期中,只有把价格打到落后企业的现金流成本之上,才会迫使他们破产,淘汰产能。

周期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事情早在1年前甚至2年前就已经决定了,这种巨大的趋势性,根本无法逆转。

✔产业不可破坏

价格机制是调节供需的手段,但是,当价格已经严重危害整个行业的发展,甚至出现了不可逆的恶果。比如,很多地方政府支持的光伏厂,在资金的支持下,迟迟不退出市场,导致市场出现了过度内卷,这个时候,政府就会介入。

当一些商品的价格,对整个经济十分重要的时候,也很容易遭遇监管。比如,煤炭价格,影响能源的基础成本,煤炭价格的过度上涨会导致通胀失控,因而煤炭、粮食、白糖等基础商品的价格,会受到严格管制。

✔牛鞭效应

牛鞭效应在商品价格波动中是很常见的事情,我们不要过于低估需求波动对供应端的影响。比如,需求端上升10%,第一层供应商想要增加10%的库存,结果需求就被放大成了20%,第二层供应商也想要增加库存,可能又会被放大。

✔5浪上涨,3浪下跌

波浪理论认为,一个上涨趋势,往往需要经历五浪,也就是三个上升叠加两个下跌之后,才会结束,而调整往往是三浪,即2个下跌,一个上涨。

从基本的原理角度来说,其实也很好说清楚。第一浪往往是上一轮价格的反弹,只有少数人知道,市场还没有大规模反弹,甚至可以叫做超跌反弹。然后,市场就开始进入了验证期。

等到人们发现,需求真的很好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供给不足,利润大幅上涨。涨到一定程度后,内部人开始卖出,4浪来了。但更多的外部人看到赚钱效应后,纷纷跟进,趁着调整买入,从而形成了泡沫式的第五浪。

✔弹性法则

供给弹性越差的品种,价格上涨的幅度越差,供给弹性越低的品种,价格上涨的空间越小。小周期的价格波动不好掌握,大周期的价格波动规律,相对容易把握。

✔价值回归

价值回归不仅仅适用于股市,同样适用于大宗商品,商品价格的涨跌看似无序,实则遵循一条基本规律——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而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商品价格波动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凡事都要有度可循。短期可能因各种因素上下波动,最终都要回归到价值。

我们衡量一个产业,不仅仅看价格,更重要的要看,利润面积,也就是利润率*时间,这才是真正改变企业行为的核心力量。

除此之外,其他关于需求的判断,就需要花一点功夫去研究了。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规律,包含大中小三个周期,还蕴含着科技大周期等等,不同国家的政策相互对冲,想要准确把握很难,只能不断修正。

所以,投资是一件概率游戏,需要我们花费很多时间,但也不必为了失败而懊恼,因为失败是常态。重要的是,在成功的时候让利润奔跑,在失败的时候截断亏损。